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
0

生成式 AI 正在快速滲透各行各業,從客服自動化到內容生成,都能看到 LLM(大型語言模型)的應用。然而,當企業需要讓模型更貼近特定場景時,僅依賴 API 調用或 Hugging Face Hub 上的公開模型,往往難以完全滿足需求。尤其在醫療診斷輔助、法律摘要、財務分析等高專業度場景,模型必須能準確理解專業術語、遵循嚴格格式或解析結構化數據,而通用模型往往難以同時兼顧成本與準確性。

在 LLM 商業化的實務中,企業通常有兩條路可選:

  1. 直接調用外部 API

    • 優點:快速、無需管理模型或硬體資源。
    • 缺點:客製化有限,長期依賴外部服務,成本高且受制於 API 提供商。
  2. 自行微調模型

    • 優點:高度客製化,可針對專屬資料集與應用場景進行最佳化。
    • 缺點:需要 GPU 資源與工程人力,且若缺乏規範化流程,容易出現版本混亂與重複開發。

隨著需求朝專業化發展,微調(Fine-tuning)逐漸成為更務實的選擇。這裡的「務實」並非僅指便宜,而是因為它能在長期降低推論成本、強化模型品質、保障資料安全,比起單純依賴 API,更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運營需求。


微調的挑戰

雖然微調能透過相對少量的資料讓模型更貼近業務需求,但實務上並不只是「執行一段訓練腳本」這麼簡單,背後涉及多重挑戰:

  • 成本壓力:高階 GPU(如 A100、3090)訓練一次可能耗時數小時到數天,雲端算力費用高昂。
  • 流程分散:資料準備、訓練、部署與監控常在不同工具與環境中進行,缺乏統一標準。
  • 版本追蹤不足:數據、模型、超參數版本混雜,一旦出現錯誤,回溯困難。
  • 部署瓶頸:即使完成訓練,若缺乏配套部署與監控方案,模型也難以真正投入使用。

這些痛點正是推動「平台化微調系統」出現的原因。透過統一平台,可以將資料處理、訓練、部署與監控整合成一條高可觀測性、高可維護性的流程,為模型上線提供穩定基礎。


平台化的解法與本系列的目的

面對這些問題,平台化是更高效的解決方式。將各流程納入同一平台能帶來:

  • 統一入口:用 API 封裝訓練與部署,降低重複開發成本。
  • 可觀測性:即時追蹤訓練進度、版本與效能指標。
  • 資源調度:集中管理 GPU 資源,提高利用率與穩定性。

因此,本系列文章的目標,是從零實作一個 LoRA/QLoRA 微調平台,並完整記錄從需求分析到系統落地的過程。我希望透過這個專案,一方面在實務中強化技術能力,另一方面累積一個可實際運行的作品,成為未來履歷與專案展示的亮點。


以下為本平台的核心流程: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5/201516603539rm9PcR.png

flowchart LR
    subgraph Data Preparation
        A[資料收集] --> B[資料清理與驗證]
    end
    subgraph Training
        B --> C[LoRA/QLoRA 訓練]
        C --> D[模型評估]
    end
    subgraph Deployment
        D --> E[模型註冊]
        E --> F[推論 API]
    end
    subgraph Monitoring
        F --> G[效能監控]
        G --> H[回滾與更新]
    end

微調不再只是學術研究中的實驗,而是企業邁向生成式 AI 商業化過程中的必經步驟。雖然它伴隨成本與技術挑戰,但透過平台化的方式,這些挑戰能轉化為標準化流程,讓 AI 真正落地並創造價值。

接下來的系列文章,我將逐步拆解如何設計並實作一個 LoRA/QLoRA 微調平台,從資料準備、訓練管理、部署到監控,打造一個具備實務價值的完整系統。如果你也想知道 「如何讓 AI 從 demo 走向生產環境」,這個系列將會是最直接的指南。


下一篇
[Day 2] 平台架構全覽:從資料收集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
系列文
打造 AI 微調平台:從系統設計到 AI 協作的 30 天實戰筆記8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